定边的沙地上,零星生长着一种不起眼却价值非凡的作物——油沙豆。它的故事跨越半个世纪,从特殊年代的政治符号,到险些湮没的“无用之物”,再到如今助农增收、保障粮油安全的“金豆豆”。这颗小小的豆子,不仅见证了中国农业的发展变迁,更折射出历史的理性回归。
一时间,这种外形类似花生仁的作物被当地人称为“豆”,在定边的沙地上迅速铺开种植。客观而言,引种油沙豆的初衷具有一定合理性:既能利用沙地资源增加油料产出,其茎叶又可作为饲料发展畜牧业,契合当时“以粮为纲、多种经营”的农业方针。但毋庸置疑,这场农业尝试从一开始就被打上了深刻的政治烙印,为后续的发展埋下了隐患。
从油料角度看,油沙豆的含油量高达18%-32%,远超大豆(15%-20%),与油菜籽(35%-45%)接近。更难得的是,其榨出的油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达79.52%-84.05%,其中亚油酸、油酸等有益成分占比极高,脂肪酸组成与橄榄油相似,不仅口感香醇,还具有较高的健康价值。在食用油需求日渐增长的当下,油沙豆无疑是优质的油料补充来源。
除了榨油,油沙豆的块茎还富含淀粉(25%-40%)和可溶性糖(15%-20%),可磨成粉制作面条、糕点,也能用于酿酒、酿醋。定边当地老人回忆,改革开放初期,曾有村民用油沙豆粉制作的馒头招待客人,香甜软糯的口感让人印象非常深刻。而榨油后的豆粕,蛋白质含量丰富,经过加工可成为食品原料或优质饲料,实现了“吃干榨净”的资源利用。
在畜牧业发达的定边,油沙豆的茎叶更是“宝贝”。其茎叶蛋白质含量达9.8%,鲜嫩多汁,是牛羊喜爱的青饲料。每到收获季节,牧民们会将割下的茎叶晾晒成干草,或制成青贮饲料,不仅降低了养殖成本,还能让家畜冬季也能吃到优质饲料。这种“种一亩油沙豆,既得油、又得粮、还得饲料”的特性,让它成为沙区农业循环发展的理想作物。
此外,油沙豆的生态价值同样不可忽视。它的根系发达,能深入地下30-50厘米,像一张巨大的网紧紧抓住沙土,有很大效果预防水土流失和风沙侵蚀。在定边的治沙实践中,油沙豆与沙棘、樟子松等植物搭配种植,形成了“乔灌草豆”相结合的立体治沙模式,既改善了生态环境,又带来了经济收益,实现了生态与经济的双赢。
尽管油沙豆价值显著,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,它始终未能大规模推广,核心瓶颈在于收获难题。油沙豆的块茎分布在地下10厘米左右的土层中,颗粒大小不一,且与根系、沙土紧密缠绕,人工收获时需刨土、筛选、分离,不仅效率低下,还易引起损耗。“一亩地要四五个人挖一整天,收下来的豆子还得挑拣半天,忙活下来根本不划算。”定边县油沙豆种植户王建国的话,道出了农民的无奈。
转机出现在21世纪初。随着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升,科研人员开始研发油沙豆专用收获设备。2015年,首台油沙豆联合收获机在新疆试产成功,这台机器能一次性完成挖掘、去土、分离、收集等工序,作业效率达到每亩1小时,是人工的50倍以上,损失率控制在5%以内。“有了收割机,种10亩油沙豆比种2亩玉米还轻松,成本降下来了,收入自然就上去了。”王建国算了一笔账:现在每亩油沙豆产量可达600公斤,按每公斤4元的收购价计算,亩收入2400元,扣除种子、肥料等成本,纯利润能有1500元,是种植荞麦、糜子等传统作物的3倍多。
定边县聚丰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就是这里面的代表企业。该公司建成了集油沙豆种植、加工、销售于一体的产业链,年加工油沙豆5000吨,生产食用油1000吨、豆粕3000吨,开发出的油沙豆油、油沙豆饼干等产品畅销陕西、宁夏、甘肃等地。“我们还与高校合作,研发出了油沙豆淀粉提取技术,进一步提升了产品附加值。”公司CEO张建军介绍,目前公司带动周边500多户农户种植油沙豆,户均年增收3万余元。
在市场需求的拉动下,油沙豆的种植范围也从定边扩展到内蒙古、新疆、甘肃等多个沙区省份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三师五十四团,2017年引进油沙豆种植,经过几年试种,亩产从200公斤提高到530公斤,种植培养面积扩大到5万亩,成为当地重要的特色产业。据农业农村部统计,截至2023年,全国油沙豆种植培养面积已达30万亩,年产油量约5万吨,有效弥补了我国食用油市场的供给缺口。
回顾油沙豆半个世纪的发展历史,我们能得到诸多启示。首先,应尊重历史事实,客观区分历史事件与作物价值。20世纪70年代给定边送油沙豆种子,是特定历史背景下的事件,我们既不能因人物评价的变化而否定事件本身的存在,也不能将作物的价值与政治因素捆绑。油沙豆的价值在于其自身的特性,而非推广者的身份,这就如同评价历史人物的功绩时,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,不能一概而论。
其次,农业发展一定要遵循科学规律和市场需求。油沙豆早期推广的挫折,很大程度上源于脱离实际的行政推动,忽视了收获技术等关键难题。而如今的重生,正是因为顺应了市场对优质油料和生态农产品的需求,借助科学技术手段解决了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瓶颈。这提醒我们,任何农业项目的推广,都要尊重农民意愿、尊重科学规律、尊重市场规律,不能仅凭主观意愿盲目推进。
最后,要善于挖掘特色作物的潜力,助力乡村振兴和粮食安全。我国有众多像油沙豆这样的特色作物,它们适应特定的自然环境,具有独特的经济价值,是保障粮食安全、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力量。在推进乡村振兴的过程中,我们应加强对特色作物的研究和开发,通过科技赋能、政策扶持、产业融合等方式,让更多“土宝贝”变成“金疙瘩”。
如今,行走在定边的沙地上,一片片油沙豆长势喜人,翠绿的茎叶在风中摇曳,预示着丰收的希望。这颗历经沉浮的豆子,不仅见证了历史的变迁,更在新时代焕发着新的生机。它用自己的故事告诉我们:真正有价值的事物,不会被历史的尘埃掩埋,只要遇到合适的时机,就能绽放出耀眼的光芒。而我们,也应从这段历史中汲取智慧,以客观、理性的态度看待过去,以积极、创新的精神拥抱未来,让更多像油沙豆这样的作物,为乡村振兴、粮食安全和生态保护贡献力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