你真敢想,靠涨价就能拿捏住中国?巴西这次算是把算盘打错了,而且错得离谱。
中国二话不说,直接取消了接下来两个月,总共800万吨的大豆订单。这根本不是赌气,而是告诉你:你定的规矩,我不玩了。
这梁子,还得从美国那边说起。中美一闹别扭,中国买家就很少去美国买大豆了,甚至一度是零采购。那买谁的呢?当然是南美的巴西。巴西的大豆,那一段时间在中国市场简直是一家独大,有些月份的占比甚至超过了九成。
巴西那边的报价,悄悄地就往上挪了。从一吨580美元,一路涨到了650美元。涨了整整12%,比当时美国的报价还要贵出66美元。
这算盘打得噼啪响。他们都觉得,中国离了巴西的大豆,一时半会儿根本转不过弯来。毕竟你在我这儿买习惯了,量又这么大,不买我的,你能买谁的?
国内上百家压榨企业一算账,头都大了。按照这一个新价格,每加工一吨巴西大豆,就要亏掉200多块钱。这生意谁还做得下去?做一单亏一单,厂子干脆停工算了。大家一商量,干脆不买了。
巴西粮商手里的200万吨大豆,本来马上要装船运往中国的,现在全堵在了港口。船走不了,每天光滞港费就要烧掉120万美元。
这笔钱,谁来出?只能他们自己扛着。想割中国的韭菜,结果刀先落在了自己头上。
他们忘了最重要的一点:今天的中国,早就不是那个只能在你家门口排队等着买东西的中国了。你敢坐地起价,我就有本事让你一粒豆子都卖不出去。
阿根廷当时正缺美元,急着出口换外汇。政府脑子一转,在9月下旬突然宣布了一个大消息:大豆、豆粕、豆油,通通取消出口税!
此消彼长,本来买巴西豆子要亏200块,现在买阿根廷豆子,反过来能赚200块。
中粮、益海嘉里这些大厂,在消息出来后的48小时之内,火速签下了130万吨阿根廷大豆的合同。这几乎是中国单月进口量的三分之一。这些船期正好是11月,完美填上了巴西留下的空缺。
你把自己当回事,想拿捏别人,结果就是把客户拱手让给你的竞争对手。阿根廷估计自己都没想到,天上能掉下来这么大一个馅饼。
乌拉圭对中国的大豆出口,立马增加了三成。俄罗斯远东地区的大豆,也早就安排好了船期,在11月中旬运往中国。
所谓的“大豆多元化战略”,不是一句空话。过去几年,中国一直在整个世界找卖家,阿根廷、乌拉圭、俄罗斯,甚至非洲的一些国家,都在中国的采购名单里。目的就一个:不能把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。
美国当年一加关税,其实是帮了中国一个大忙。它让中国彻底警醒,粮食安全这事,靠谁都靠不住,必须多条腿走路。
全国建了六个超大的大豆储备加工基地,里面的存货,足够全国用上好几个月。真到了紧要关头,我们有关门自己过日子的底气。有这个底气在,你跟我谈涨价?我根本不用理你,我等得起。
大豆买回来,主要是干嘛用?大部分都做成了豆粕,当成猪、鸡、鸭的饲料,提供蛋白质。
以前我们的饲料配方里,豆粕加得多,大概占到17。3%。但现在,技术上去了,我们得知根本用不了那么多。
算一笔账,养一头猪,一年就能少用31公斤大豆。一头猪看着不多,但全中国的猪加起来呢?一年就能省下几百万吨,甚至上千万吨的大豆需求。
除此之外,我们还能用菜籽粕、棉籽粕这么多东西来替代一部分豆粕。目前已经能替代掉15%的用量。还有更厉害的,比如用“复合蛋白酶”这种生物技术,提高饲料的吸收率,用更少的料,长一样的肉。
以前我们总说,中国的土地太宝贵,要优先保证主粮,大豆这种经济作物就少种点,靠进口。但现在思路变了,自给率也得提上来。
通过各种技术扶持和补贴,2024年,咱们自己的大豆产量已达到了2065万吨,自给率快接近20%了。这一个数字还在涨。
所以你看,当巴西觉得能卡住中国脖子的时候,中国手里至少捏着“全球采购”、“国家储备”、“技术降耗”和“国内增产”这四张王牌。
对巴西来说,他们把一个可以长期合作、稳定可靠的大客户,当成了一次性的生意。这种短视行为,损害的是自己的信誉。以后中国再下订单,心里肯定要掂量掂量,你还会不会再来这么一出?
对中国来说,这更像是一次压力测试。结果证明,我们的粮食供应链,远比外界想象的要更有韧性。我们不再是那个只能被动接受价格的买家,我们开始学会利用自己作为全球最大市场的优势,去影响价格,去制定规则。
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,这句话永远都不可能过时。它指的不单单是自己能种出多少粮食,更重要的是,在全球化的博弈里,你得有足够的工具和智慧,去保证你想买的时候,能买到,而且是以一个合理的价格买到。